2008年6月21日 星期六

海上清音--記上昆名家演唱會

坐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的音樂廳裡,看著上昆年輕的昆三班、昆四班的學生輪番上場,接著是岳美緹、劉異龍、計鎮華、蔡正仁、張靜嫻一位位名家在我眼前登場,我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。這兩年來,雖然稱不上是奔波流徙,但驛馬星動,有多久沒有時間靜靜地坐下來品曲了。錯過了上昆華文漪和岳美緹的風華再現,也錯過了重排的連本長生殿。心裡卻依舊惦記著這些好久未見的老曲家們。儘管今次重見,那些姿容絕代的臉上都顯出一些風霜了。但是他們的風采卻還是那樣迷人。

節目的第一部份是年輕的上昆弟子演繹《牡丹亭》,那確乎是富豔的青春,經過名家指導的沈呹(拼音打不出名字,sorry啦)麗還是逐漸出挑了風采,但是相較於上昆的前輩華文漪、蘇昆的大師張繼青、乃至於浙昆的王奉梅,這位年輕的杜麗娘似乎只在皮相上佔足了「青春」兩個字,絲毫沒有華文漪從骨子透出來的動人,以及張繼青到了七十高齡還能夠表達出的那份「嬌嫩」。張繼青的〈尋夢〉,是一地破碎不堪的琉璃,每片琉璃上映照著不同層次的傷懷悲緒。第二部份的詩詞演唱則算中規中矩,重頭戲的開始,要從岳美緹的《佔花魁》開始,岳美緹的巾生有著令人百看不厭的迷人風采,辛老師曾經在一次閒聊時說--我記得那天應該是上昆在台北的演出--辛老師說他覺得崑曲最美的,就是在兩人舉手投足間那種言盡意不盡的纏綿。男女演員分往上下台口退去,水袖翩韆,在那樣的遷延中,逐漸不捨地暫別。岳美緹的表演正是富於這種含蓄、優美、曲盡意不盡的況味。第三部分,是《長生殿》的濃縮精華版,引進了一點現代影視的手法,以〈彈詞〉李龜年的回憶為經,以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悲歡離合為緯,以一段彈詞、一段過去的重現交織的表現手法進行演出。這種方式對舞台呈現來說並不理想,〈彈詞〉的好處在於「九轉貨郎兒」一氣到底,當中有寬有鬆,有甜美、憤怒、和悲慨,才見得整折的情緒起伏。這樣拆散七寶樓台後,反而使得〈彈詞〉的精彩沖淡了不少。但我猜這是為了演唱會的一種特殊安排,故此也就不加深究。計鎮華的〈彈詞〉仍舊是維持他從前的上佳水準,天寶遺事在一曲琵琶裡被提起、重又放下,像一段輕煙,卻繚繞在心頭久之不散。蔡正仁的〈哭像〉和張靜嫻的〈冥追〉發揮得極好,可以說是我聽蔡正仁的〈哭像〉當中最好、最飽滿的一次,這兩折幾乎催我淚下,《長生殿》勝於《牡丹亭》之處,在於他同時展現了兩種感情,既有男女之愛,也有家國之情。上昆重新挖掘、編排《長生殿》確實有其獨到的眼光。

在兩年後重新與上昆的這次相遇裡,我有一種塵埃落定的感覺,旅食京華的歲月裡,聆聽一陣海上清音,輕輕說一聲,好久不見。
--
寫在後面,對這次演唱會的幾點雜感:
1.音樂廳並不適合舉辦傳統戲曲的演唱會。首先因為搭配的樂團是交響樂團,指揮的動作是比較大的,如果在戲劇場,就能透讓指揮和交響樂團在樂池裡進行伴奏,這樣音樂的搭配效果會更好,人聲的演唱會更清楚,同時也不會因為指揮和樂團的動作分神。

2.上昆本身安排劉巧兒在最後出場,接唱蔡正仁的曲,是整個演唱會的一大失誤,而且是可怕的錯誤,劉巧兒的穿著是西式的禮服,在前面的清唱並不顯得突兀,但是在第三部分彩唱時,則相當突兀,因為只有她一人是便裝。她的音色單薄,蔡正仁的聲音則正好比較渾厚,相比之下,蔡正仁之前飽滿而豐厚的表現,瞬間化為烏有,不得不說非常可惜。

3.我一向不愛傳統戲曲與交響樂隊的搭配,特別崑曲清夜擫笛度曲的那種況味,絕對不是交響樂能取代的,但是由於牡丹亭和長生殿的連本演出,加上在國外跑了不少碼頭的經驗,使得交響樂團和上昆演員的默契遠勝於其他做此嘗試的劇團。也可以說是國內做此類嘗試裡的佼佼者,畢竟三天四天的連台本戲,不以交響音樂作一點輔助,恐怕很難取悅更多的觀眾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