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2月3日 星期六

大觀展的幾件借展作品


Michelle:


我打工帶小孩的那一家人,小朋友的爸爸是個中國書畫迷,收集了一大堆筆墨硯,見到我就要我翻譯那上面刻的一大堆中國字。 他收集了一些自認為是十七八世紀的東西,但是上面明明就寫簡體字!而且有些根本就是隨便撇撇的正楷,比我寫得還醜(那真的是很醜)。不要以為是我認不出各種書寫體,那個是一看就知道現在人隨便撇撇拿來騙歐洲人的。

本來還有點同情他,但昨天我決定讓他繼續被騙。他就抓著我扯一大堆中國人的東西全部都是假貨的事,說他只願意買在歐洲流通的中國古董,並且認定他那一些"收藏"再過了十年二十年,中國人一定也追著他要買,因為中國現在就沒剩一些東西了。

然後還說,中國人現在只懂收集清朝家具,因為有錢的人就是有錢,沒有文化,歐美的人都喜歡收集明朝家具,總有一天中國人會慢慢"學會"欣賞,就會跟歐美買回明朝家具了。

Phyphy RE:

反觀我昨天在北宋大觀展看到的歐美藏品,讓我非常吃驚,吃驚的是,我所知道的早期漢學家或是收藏家們,雖然在收藏鑑定方面會有一定的水準,但是水準之高,完全不在想像之中。

故宮自己的宋瓷本就不少,全世界七十件汝窯傳世作品中,故宮有二十一件。但是這些數據只是數量,藝術收藏的質量還是最重要的。

展室的設計,匠心獨具。那些青瓷的身影,像是凝佇在一溜淨白的伸展台上的美麗模特,訴說著自己時代的動人故事。其中真正最抓人眼球的,是一個北宋汝窯青瓷膽瓶,一個北宋汝窯天青碗,一個北宋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。

膽瓶被乾隆皇帝譽為通體純青,瓶口有銅扣,可能是破損後磨製加上去的銅扣。要知道,一件傳世汝窯精品是無價之寶,即使是破損,乾隆皇大概還是本著當惜物力的原則好好愛賞的。 (開玩笑的,沒人知道是什麼時候破損的。)與其說這個膽瓶說是青色,不如說帶了一點羊脂白的味道,即使在釉彩的施傅之下,你依然感覺到他的胎底多麼地薄透浸潤,就像一個膚質極好的美人畫上了淡妝,素極反艷,不可方物。青瓷無紋水仙盆竟然沒有一絲開片後的紋路,是一種完全無法形容的青色,用雨過天青講述顯不出他的凝鍊質感,用豆青嫩青又把他說的笨拙了,底部四角的雲狀支腳十分素雅大方,渾然一體。當然,實際上我個人非常偏愛那個汝窯天青碗,那種活潑又流動的造型感,極大的碗口燒製起來需要極大的功力與技術,但是竟然表現得如此完美。碗底有乾隆的題詩,隱約是乾隆丙午御題的字樣。(你沒看錯,這是一個很執著的皇帝,只要能宣告是他的東西,他都會寫上名字,在現代絕對是姓名貼紙的大戶。)而在明淨度上,更加討喜,細緻的紋路蔓延在一片天青色中,讓人聯想起空氣中的游絲亂絮。

從前在故宮常設的天青霞紫展中,我如果到了故宮便一定會去欣賞汝窯與鈞窯的展品。剛剛提及的三件裡,最後這一件難得的天青瓷碗,是倫敦大學大衛德基金會的收藏。以前並未目睹。

書畫展裡瀧岡阡表、米芾的尺牘、寒食帖、赤壁賦這些在故宮從前的特展裡當然也抓住機會細細體會過了,這次在米芾的一幅大字行草花費比較多的時間,這是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借展藏品。故宮的書畫本來已經是世界精品中的精品,但是當初收藏這幅大字行草的人,不得不說是隻眼獨具,第一米芾的大字作品傳世的少,第二這幅行草氣韻充沛生動暢達,確是佳作。收藏一件物品,能做到既稀且精,這是有絕對行家的眼光。

董元的溪岸圖放在三大傑作旁邊當然比較沒有那麼轟動,但是既然到了故宮,其實應該抓住機會看一些借展的精品,因為谿山行旅圖早春圖也不是初次相見了,這次反而仔細地品味了董元的溪岸圖,坐對此圖,真是堪以撫琴。

這幅五代的作品,不但時間上早於北宋的三大佳構,而且對於山水畫派的成立有極大的影響,大都會博物館收藏到這幅作品,顯出他們眼光獨到。

說到底,倫敦大學大衛德基金會的青瓷碗在水仙盆面前不能稱為獨步,但也不能屈居第二,都是無可比擬的佳作。而且碗狀的形制在汝窯中不多,特別如此大口徑。而大都會借展的兩件書畫作品,雖然不能在故宮裡稱霸,但別具特色。

正是這種獨特而精緻的收藏品味,讓我對歐美的收藏眼光非常欣賞,而與其說這是歐美的欣賞眼光高超,不如說,有眼力的文物販子都曉得要把貨賣到哪裡去。

本來想好好寫一篇觀賞記,不過這篇就純粹針對借展的部份拉雜為說,以回應王詩情的歐洲老闆之謬舉吧。

故宮大觀展網站連結http://www.npm.gov.tw/exh95/grandview/index.html

2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是米芾的研山铭吧?另外好像还有一个《多景楼诗帖》,除此以外就是《第一山》三字。我也很喜欢米的大字!zhushuai

phyphy 提到...

這件大字作品是借展自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吳江舟中詩,相當精采,如果連得上的話,請到這箇網址,將說明的視窗close以後,可以看到很清楚的FLASH。http://tech2.npm.gov.tw/sung/flash/index.asp?ID=t2_1_a30